从学校里的“同学”到大厂的“同学”我做了些什么......
前言
最近在看脉脉的时候,看到了一个挺有趣的提问:

评论区有两个高赞回答很是耐人寻味。


第一个还算是正经的回答,但是这个称谓会产生或许还要加上个前提,那就是——一般是刚入职没几
年的员工,等年龄上去了,芜湖,就可能变成老师或者姐、哥了。
当然除了以上几点,大概率还是为了“扁平化管理”。
这样可以营造出亲切、友好、平等、开放的氛围,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成长,突出年轻、活力的氛
围,符合企业文化和价值观,有助于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,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至于第二个回答就多少有点幽怨的情绪在了,但是也不无道理,甚至还有点参透什么大道理的冷漠
感,甚至我是深有体会的,因为我就是那个走向大厂的“同学”。
在学校的学生
在高中时候的辛苦是很多人不愿意回顾的,我当初从高一开始就准备竞赛,同时又要保持每门科目成
绩不能太差,因为基础太差,地动山摇。
当时周末还要去上各种补习班,其中就有从初中就开始上的编程课,这算是我当初比较喜欢的课了,
这一点还要感谢我的母亲慧眼识珠,那么早就让我接触了编程。
除此之外,就不说太多上学的时候怎么怎么苦了,毕竟就算是苦,也是有个目标在的,这种有奔头的
日子还是好过的。
在出学校的路上的学生
都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,到了大学就要多接触社会了,我当初就没闲着,努力拿到了两段大厂的实
习经验,实习的日子让我晓得了学校学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,所以,我课后花了超多的时间去弥补我
与社会需求的差距。
比如现在很多想进Android的同学总是学不明白,学不清楚,我当初有个朋友也是,而且当时网上的资
料也不丰富,学得很艰难,现在就不一样了,只要你想学,肯定能找到你合适的。比如这些:


实在是不要荒废了你的大学,通宵玩游戏,真是不如通宵抡代码来的酷!
在大厂的学生
都说进大厂好,福利好待遇好,我当然是狠狠地信了,但是 我是怎么进大厂的?
首先肯定是找到网络上的内推,然后根据岗位dg对症下药,结合大环境现状合理回答…
什么?你说太抽象了?好吧好吧,我以前面试用的资料给你看——

当然肯定有些人不需要这些小技巧,纯实力惊呆hr也可以拿到offer,但是我们普通人还是需要不那么
安分地做点什么吧。
尾声
从学校里的同学到大厂的同学,我付出了很多的汗水泪水,这些不能量化的东西,在最后质变成了大
厂的一句“同学”,你说我有没有后悔过?或许是有的,我偶尔也会羡慕人家安稳清贫的生活,但是命
运的标价早已决定,我们要做的不是总回头看,而是义无反顾地朝前看,难道不是么?
另外说一句,前面提到过的资料都整理在下面二维码啦,有需要的同学~赶紧领取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