嵌软工程师要掌握的硬件知识1:一文了解什么是PN结
文 / 黑猫学长
本文根据笔者个人工作/学习经验整理而成,如有错误请留言。
文章为付费内容,已加入原创侵权保护,禁止私自转载及抄袭。
文章所在专栏: 嵌软工程师要掌握的硬件知识
1 什么是本征半导体
纯净的、不含其他杂质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。
本征半导体在热力学温度T=0K(相当于-273℃)时不导电,如同绝缘体一样。本征半导体在环境温度升高或光照的作用下,将有少数价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,以克服共价键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。在没有外加电场时自由电子做无规则的运动。价电子离开共价键后,在该共价键处留下一个空位,这种带正电荷的空位称为“空穴”。在本征半导体中,自由电子和空穴是成对出现的,即自由电子与空穴数目相等。相邻共价键中的价电子可以在获得能量后移至有空穴的共价键,并在原来的位置上产生一个新的空穴。这种新的空穴可以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运动,价电子运动填补一个空穴后,在原来所处位置上产生一个新的空穴,空穴运动的方向与价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。在没有外加电场时,如同自由电子一样,空穴在晶体中也做无规则的运动,对外部不显现电流。
2 PN结
P型半导体:也称为空穴型半导体。一般在纯硅中掺入微量3价元素铟或铝,这样和周围的硅组合在一起形成4价键的时候,缺少一个电子,就形成了空穴。所以,P型半导体中,多子就是空穴,少子是电子。
N型半导体:也称为电子型半导体。N型半导体即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的杂质半导体。一般在纯硅中掺入砷、磷、锑等五价元素,这样和周围的硅组合在一起形成4价键的时候,缺多一个电子,这个电子就可以自由移动。所以,N型半导体中,多子就是电子,少子是空穴。
通常,多子:少子 = 1百亿 : 1

注意:
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,都是电中性的,单独的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,不带电!!!
N型半导体只是有一个电子更容易移动而已,但并不是N型半导体带负电!!!
因为P\N半导体本身不带电,但是N有容易移动的电子,所以,PN结分界线处,N的电子跑到了P的空穴。那么C区域就是带正电了,B区域就是带负电了。所以B和C形成一个从C指向B的电场。导致D处的电子想要向P的A区域移动,受到B的反向作用力。D处的电子没办法经过C再经过B,最后到A处。
那么这时候可能又有疑问了:既然C处带正电了,D处有电子,为什么D处的电子不往C处跑?记住,D本身是电中性的,如果D处的电子往C处跑,会收到B处的阻力,而且试想一下,如果D处电子往C处跑,那D处就一定有地方变成正电了,那这时候跑到C处的电子会不会有要被吸回来呢?所以,最终这个PN结就会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。B和C之间形成一个电场,A和D依旧是电中性。

- 势垒电压
这个内部电场,就叫做势垒电场。一般硅材料制作的PN结势垒电压在0.7V左右。
空间电荷区
- 耗尽层
同时,B和C区域,也称为耗尽层。耗尽层与偏置电压大小、温度、材料性质有关。
材料特性主要又指的是参杂浓度,参杂浓度越高,耗尽层越窄。
3 如何让PN结导通
1、P接正,N接负,形成P指向N的电厂,和PN结内部势垒电场相反,使得PN结变窄。同时如果外部电厂比势垒电厂大,电子就会流动,形成通路,导通!这种接法叫做正向接法,也叫做正向偏置。
2、反过来则截至。

PN结的伏安特性曲线:

4 PN结的击穿
PN结的击穿分为雪崩击穿、隧道击穿和热电击穿三类。
热击穿:热击穿是由于大电流造成的,因为功耗过大,散热不及时导致PN结温度升高被烧毁,是永久破坏性的,不可逆。
4.1 雪崩击穿(Avalanche Breakdown)
当PN结接反向偏置的电压,会造成耗尽层变宽,同时,这个势垒电场也会越来越大,就越不容易导通,但是这里又需要注意,耗尽层和势垒电场不可能无穷无尽的变大,总归会到达一个极限,当到这个极限的时候,这个PN结就会被击穿了。这种击穿,就是雪崩击穿。
那么,雪崩击穿原理是什么?

其实,即使PN结内部的势垒电场形成后,PN结内部的电子并不是静态的,而是达到一种动态平衡。在内部中,P型半导体的少子(电子)会存在漂移,从P型半导体经过空间电荷区到达N型半导体。只不过这种漂移运动很少,漂移运动带来的电压很小,忽略不计。
通常,漂移运动的电子撞击到其他共价键上的电子,是不可能把共价键上电子撞走的,因为其比较稳定。但是当加反向电压,空间电荷区变宽,势垒电压越来越大。那么少子运动的势能就会变大。以P型半导体的少子(电子)举例,当达到某个临界值,P型的电子就会撞击其他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,让其脱离共价键,这样就会造成,1生2,2生4,4生8…,最后造成雪崩效应。
雪崩效应发生,PN结的损坏不一定是不可逆的。还是取决于反向电压的大小和持续时长。
4.2 隧道击穿
4.2.1 什么是隧道击穿
隧道击穿也叫做齐纳击穿,是齐纳发现的。
在高浓度掺杂的PN结中,由于耗尽层内的正、负离子排列紧密,耗尽层很窄,因此外加不大的反向电压就能在耗尽层内形成很强的电场,而直接破坏共价键,使价电子脱离共价键的束缚,产生大量电子-空穴对,致使反向电流急剧增大,这种击穿称为齐纳击穿。可见,齐纳击穿电压较低,对于硅材料的PN结来说,齐纳击穿的UBR一般小于5V。
乍一看,感觉齐纳击穿和雪崩击穿原理一样啊?其实本质上是差不多的,但是如果要深入,还需要了解到量子力学的知识才能完全理解。这里简单做个解释:
雪崩击穿的电子浓度比较低,其内部电场较小,所以外接一个反向偏置电压,这个电压要很大。但是对应高浓度的PN结,其电荷空间区比较小。因此,内部电场本来就很大了。外部稍微加一点反向偏置电压,就可以把耗尽层内中性原子的价电子直接从共价键中拉出来,变为自由电子,同时产生空穴,这个过程成为场致电离。
场致电离产生大量的载流子,使PN结的反向电流剧增,呈现反向击穿的现象,称为齐纳击穿(Zener breakdown)。齐纳击穿时场致电离的结果,通常发生在掺杂浓度很高的PN结中,在外加较低的反向电压时就会出现这种击穿,击穿电压只有几伏。

4.2.2 隧道击穿和雪崩击穿的区别
(1)性质不同
雪崩击穿:新产生的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敲出其他价电子,产生新的自由电子和空穴对。由于这种连锁反应,势垒层中载流子的数量急剧增加,流过PN结的电流急剧增加。这种由碰撞电离引起的击穿称为雪崩击穿。
齐纳击穿:场激发产生大量载流子,使PN结反向电流大大增加,呈现反向击穿现象。
(2)特点不同
雪崩击穿:在低掺杂浓度的PN结中,空间电荷区的电场随着PN结反向电压的增大而增大。这样,空间电荷区的电子和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获得的能量增加。通常为低掺杂浓度的PN结。
齐纳击穿:齐纳击穿需要高参杂浓度。